T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tg体育app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发布时间:2023-07-20 20:24:32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15:0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锦悦西路2号)1A101会议室,召开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全球青年人的体育盛会,近年来我市诸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也在大运会不同场景得到了应用。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保障服务大运会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赋能,为营城惠民贡献科技力量。近期,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助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重要引擎。2023年7月13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对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出部署,下面我就该《政策措施》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四川省委第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要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基于应用和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格局。成都市委提出“创新成果转化要有力有效”,市政府将成果转化作为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

  成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部署,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升,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在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优化完善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近年来,成都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改革、“科创通”平台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成果权属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成德绵地区成为中西部首个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区。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经验,在实地考察学习国内先进城市成果转化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我市成果本地转化率低、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不足等主要问题,研究起草了本《政策措施》。在起草过程中,积极吸纳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组织区(市)县及部分在蓉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专题座谈调研,立足成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实际,研究提出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聚焦我市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有力有效,《政策措施》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培育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挥场景应用对成果转化的牵引作用、加大科技金融对成果转化的赋能力度、升级成果孵化转化载体、建立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果转化机制等共10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推进成果就近就地转化。一是支持本地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在蓉转化,按成交额给予企业财政补贴;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成果在蓉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按实缴资本金给予补贴;对国家科技奖等成果在蓉转化给予配套支持。二是支持区(市)县与高校结对联动,利用校园及周边存量房产建设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在5年过渡期内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不作变更,不收取土地用途价差制度。三是鼓励高校院所面向产业链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根据开放服务绩效给予奖补。四是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对首次投向市场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可依法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按产品实际销售总额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补贴。五是支持区(市)县围绕重点产业链,会同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以成果就地转化为导向、市场驱动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赛马制”方式开展技术协同攻关。

  (二)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一是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构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二是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大健康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所需建设用地实行差异化土地供应价格,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三是对新引进落地的知名技术转移机构、获得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的给予经费补贴,鼓励技术经纪人对转化项目投资入股,建设成都技术转移学院。四是组建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支持区(市)县联合创投机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对国有创投企业实行差异化、周期性滚动考核,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三)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减值及公司破产清算时,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的管理办法。二是加强国企创新转化考评激励,对国有企业承担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引进科技人才、投资中试平台等发生的研发费用,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三是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红等激励措施。

  (四)发挥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作用。一是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享”合作机制。二是支持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三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请问成都在围绕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构建爱才育才引才用才良好生态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谢谢主持人,大运会开幕在即,谢谢记者朋友对成都大运会及人才工作的关心!近年来,成都主动融入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全力争创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引育并重,制定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围绕壮大院士等顶尖人才队伍,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直通车政策,支持用人主体设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深化校院企地人才协同机制,联动107家成员单位“一人一策”共同引育顶尖人才。围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给予个人最高300万元、团队最高1000万元资助。支持天府实验室组团面向全球“张榜揽才”,量身定制政策服务清单,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出台博士和博士后支持政策,给予博士后最高76万元资助,建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对新设站点给予20万元资助。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双导师”制,支持院校等聘请“产业教授(导师)”,建强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是坚持破立并举,持续深化更具牵引力的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向用人主体授权,建立面向重点单位的人才计划定向单列支持机制,将人才评审权赋予用人主体,支持用人主体“带指标、带政策”靶向引才。围绕为人才松绑,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持续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围绕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以薪定才”“以岗定才”“以赛定才”等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93名企业人才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筑强更具承载力的平台载体。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创新策源地,通过给予重点用人主体人才引育奖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揭岗挂帅”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围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强磁场,实施产业链人才开源计划,鼓励链主企业开放生产服务和中试熟化平台,为链属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发布重点产业链人才开发目录,优化细分强链补链延链的510类人才需求清单,引导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加速汇聚。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功能服务新场景,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西南转移中心和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技术经纪人。

  四是坚持服务赋能,全面涵养更具感召力的人才生态。围绕优化人才金融服务,实施人才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tg体育app,累计发放贷款超79亿元,支持人才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围绕优化人才政策服务,高质量建设成都智慧人才服务平台,上线万人次,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人才工作。围绕优化人才安居服务,高标准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构建“租售补”一体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着力实现“蓉漂之后,再无漂泊”。成都正让广大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创未来!谢谢!

  此次大运会在成都举办,让世界看到了成都的科技力量和创新活力,请问刘杰局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成都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阵地,如何筑强核心功能,有力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同时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关心与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下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发展情况。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并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3年多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天府新区坚定担当起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任,统筹“一核四区”,不断筑强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牢了坚实基础,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实验室”体系。我们启动建设了太行实验室,先后揭牌运行了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4个领域天府实验室,基本搭建起“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二是打造“大装置”集群。我们全力推进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6个科教基础设施、5个交叉研究平台、22个科技创新基地落地运行,初步构建起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

  三是筑强“国家队”力量。我们先后引聚了中科系、中核系等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布局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9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了国家科研力量多维布局、协同攻关的发展态势。

  四是推进“高校圈”建设。我们积极联合知名高校,共同打造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现已布局了清华、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66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

  五是强化“人才港”效应。我们着力完善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实施了天府英才、四派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量身定制服务,已吸引2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

  六是培育“新经济”优势。我们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成果转化、龙头牵引、产业链接等多种方式,引育高新技术企业5000余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现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西部(成都)科学城正按照国家、省市交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不断提速发展,“公园城市、科学家园”的城市面貌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成型成势。

  在此次大运会中,我们培育孵化的创新平台、创新企业也纷纷献技献策,在场馆建设、智慧生态、赛事保障等多方面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让“科技赋能赛事”,全面助力成都大运会顺利举办。在这里我也代表西部(成都)科学城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多来走走看看,切身感受我们发展变化,谢谢。

  前不久出台的《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要大力支持中试平台建设,请问成都高新区在中试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考虑?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成都高新区加快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这是成都高新区培育根植性、生态性、国际化企业的重要举措。一是创新出台十条政策,涵盖平台建设、项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试项目、金融资本五个维度,给予中试平台5年最高5000万元、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给予平台服务项目以及项目使用平台双向补贴,设立50亿元规模中试平台建设基金;二是创新建立运营机制,即“‘瓦特’式人才+市场化主体+商业化运营”模式;三是创新发起联合倡议,与清华、北大、川大、电子科大、西南技术转移中心等有关方面发起共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

  半年来,成都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围绕首批十大方向,对外招引和对内引导一批中试平台,总投资20亿元的IGBT中试平台(一期)、总投资1亿元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中试研发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5个中试平台陆续竣工、投运,其中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川大呼吸式捕蚊机成果进行中试熟化,该产品已正式量产并在大运会大运村投入使用;总投资12亿元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等8个中试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未来五年,中试平台将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促进产业建圈强链。

  聚焦未来产业培育,成都高新区坚持以产业生态为底座,汇聚关键核心资源,加快构建知识创造迭代活跃、领先技术加快转化、领先产品持续涌现、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一是聚焦顶尖人才,通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政策,依托天府实验室、高能级校地合作平台、岷山行动计划等汇聚海量“金种子”;二是聚焦成果转化,建设以成果转化为代表的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资本化,打造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和3000亿元产业基金创新资本。目前,生物芯片、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先进计算、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赛道正在加快布局孵化。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科学家、创新企业和投资机构联动,请问市属国有创投平台推动落实“一号工程”有哪些措施?

  作为市属国有创投平台,成都科创投集团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积极优化培育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平台,引领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创投生态。

  一是抓紧推动成都天使投资基金组建,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天使基金品牌。二是围绕建圈强链重点领域,设立若干支产业链科创基金,加大国有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资赋能。三是建设原创成果“沿途孵化”投资平台,推动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级创新中心的项目孵化。四是围绕先进技术成果西部中心建设,加快基金投资,提升转化服务能力。五是构建产业孵化平台,联合央企和链主企业等,共同开展应用技术成果的种子投资。

  成都科创投集团成立2年来,项目投资覆盖我市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19个重点产业领域,与50余家院所形成合作。助力“科技大运”,所投企业蘑菇车联正式开启自动驾驶接驳服务,这也是大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参赛运动员和观众。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累计孵化培育一批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基本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城市”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模式。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tg体育app,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1场)——“社会交通管理措施”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9场)——“成都:城市‘里子’也出彩”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花重锦城·遇见最美成都”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当好东道主,办好大运会’各行各业迎大运”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迎大运盛会 展文明形象”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大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集中亮相”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迎大运·活力成都动起来”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乐动蓉城·与大运相约”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大运会总体筹办情况”专场

  解读《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解读《关于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水平开放的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7月20日(星期四)15:0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锦悦西路2号)1A101会议室,召开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科技成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全球青年人的体育盛会,近年来我市诸多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也在大运会不同场景得到了应用。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在保障服务大运会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赋能,为营城惠民贡献科技力量。近期,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助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重要引擎。2023年7月13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对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作出部署,下面我就该《政策措施》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四川省委第十二届三次全会要求,要纵深推进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基于应用和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格局。成都市委提出“创新成果转化要有力有效”,市政府将成果转化作为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

  成都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部署,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提升,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在深化科技成果改革、完善政策体系、畅通转化渠道、优化完善服务等方面持续深化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近年来,成都职务科技成果“先确权、后转化”改革、“科创通”平台服务企业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成果权属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成德绵地区成为中西部首个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区。

  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认真梳理总结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经验,在实地考察学习国内先进城市成果转化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我市成果本地转化率低、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不完善、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不足等主要问题,研究起草了本《政策措施》。在起草过程中,积极吸纳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组织区(市)县及部分在蓉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等专题座谈调研,立足成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实际,研究提出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聚焦我市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有力有效,《政策措施》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培育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挥场景应用对成果转化的牵引作用、加大科技金融对成果转化的赋能力度、升级成果孵化转化载体、建立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果转化机制等共10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推进成果就近就地转化。一是支持本地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在蓉转化,按成交额给予企业财政补贴;对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带成果在蓉创办、领办科技企业,按实缴资本金给予补贴;对国家科技奖等成果在蓉转化给予配套支持。二是支持区(市)县与高校结对联动,利用校园及周边存量房产建设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在5年过渡期内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不作变更,不收取土地用途价差制度。三是鼓励高校院所面向产业链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根据开放服务绩效给予奖补。四是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对首次投向市场的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可依法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对购买使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的,按产品实际销售总额给予研制和应用单位补贴。五是支持区(市)县围绕重点产业链,会同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以成果就地转化为导向、市场驱动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以“揭榜挂帅”“赛马制”方式开展技术协同攻关。

  (二)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一是规划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构建要素聚合、转化服务、成果展示、产业育成等创新转化服务生态。二是聚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绿色低碳、大健康等产业生态圈,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中试平台,所需建设用地实行差异化土地供应价格,建立环评、能评、安评等绿色通道。三是对新引进落地的知名技术转移机构、获得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的给予经费补贴,鼓励技术经纪人对转化项目投资入股,建设成都技术转移学院。四是组建天使投资母子基金、支持区(市)县联合创投机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聚焦“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对国有创投企业实行差异化、周期性滚动考核,建立尽职免责机制。

  (三)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减值及公司破产清算时,区别于有形资产形成的国有股权的管理办法。二是加强国企创新转化考评激励,对国有企业承担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引进科技人才、投资中试平台等发生的研发费用,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三是加强国资国企创新转化激励,鼓励实施成果转化项目跟投、股权激励和收益分红等激励措施。

  (四)发挥创新平台成果溢出作用。一是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立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协同创新模式,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享”合作机制。二是支持产业园区对接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规划布局成果应用转化基地。三是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组建专业化、市场化成果转化运营公司,推进原创成果“沿途下蛋”“沿途孵化”。

  请问成都在围绕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构建爱才育才引才用才良好生态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

  谢谢主持人,大运会开幕在即,谢谢记者朋友对成都大运会及人才工作的关心!近年来,成都主动融入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全力争创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引育并重,制定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围绕壮大院士等顶尖人才队伍,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直通车政策,支持用人主体设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深化校院企地人才协同机制,联动107家成员单位“一人一策”共同引育顶尖人才。围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给予个人最高300万元、团队最高1000万元资助。支持天府实验室组团面向全球“张榜揽才”,量身定制政策服务清单,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出台博士和博士后支持政策,给予博士后最高76万元资助,建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对新设站点给予20万元资助。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双导师”制,支持院校等聘请“产业教授(导师)”,建强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是坚持破立并举,持续深化更具牵引力的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向用人主体授权,建立面向重点单位的人才计划定向单列支持机制,将人才评审权赋予用人主体,支持用人主体“带指标、带政策”靶向引才。围绕为人才松绑,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持续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围绕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以薪定才”“以岗定才”“以赛定才”等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在全国率先实施职称评价与企业人才评价开放融通试点,93名企业人才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筑强更具承载力的平台载体。围绕打造战略科技创新策源地,通过给予重点用人主体人才引育奖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揭岗挂帅”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围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强磁场,实施产业链人才开源计划,鼓励链主企业开放生产服务和中试熟化平台,为链属企业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发布重点产业链人才开发目录,优化细分强链补链延链的510类人才需求清单,引导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加速汇聚。围绕打造科技创新功能服务新场景,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西南转移中心和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技术经纪人。

  四是坚持服务赋能,全面涵养更具感召力的人才生态。围绕优化人才金融服务,实施人才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推出“人才贷”“研发贷”“成果贷”,累计发放贷款超79亿元,支持人才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围绕优化人才政策服务,高质量建设成都智慧人才服务平台,上线万人次,以数字化手段赋能人才工作。围绕优化人才安居服务,高标准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通过构建“租售补”一体的人才安居服务体系,着力实现“蓉漂之后,再无漂泊”。成都正让广大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创未来!谢谢!

  此次大运会在成都举办,让世界看到了成都的科技力量和创新活力,请问刘杰局长,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西部(成都)科学城作为成都市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阵地,如何筑强核心功能,有力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同时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关心与支持。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下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发展情况。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了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使命,并支持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3年多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天府新区坚定担当起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重任,统筹“一核四区”,不断筑强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牢了坚实基础,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实验室”体系。我们启动建设了太行实验室,先后揭牌运行了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等4个领域天府实验室,基本搭建起“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二是打造“大装置”集群。我们全力推进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4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动6个科教基础设施、5个交叉研究平台、22个科技创新基地落地运行,初步构建起学科方向关联、功能互相支撑的大装置集群。

  三是筑强“国家队”力量。我们先后引聚了中科系、中核系等2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布局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9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了国家科研力量多维布局、协同攻关的发展态势。

  四是推进“高校圈”建设。我们积极联合知名高校,共同打造科研任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现已布局了清华、上海交大、西北工大等66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

  五是强化“人才港”效应。我们着力完善人才成长的优质环境、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实施了天府英才、四派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量身定制服务,已吸引2100余名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

  六是培育“新经济”优势。我们致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成果转化、龙头牵引、产业链接等多种方式,引育高新技术企业5000余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1家,现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当前,西部(成都)科学城正按照国家、省市交予我们的重大使命任务不断提速发展,“公园城市、科学家园”的城市面貌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成型成势。

  在此次大运会中,我们培育孵化的创新平台、创新企业也纷纷献技献策,在场馆建设、智慧生态、赛事保障等多方面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让“科技赋能赛事”,全面助力成都大运会顺利举办。在这里我也代表西部(成都)科学城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多来走走看看,切身感受我们发展变化,谢谢。

  前不久出台的《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要大力支持中试平台建设,请问成都高新区在中试平台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考虑?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成都高新区加快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这是成都高新区培育根植性、生态性、国际化企业的重要举措。一是创新出台十条政策,涵盖平台建设、项目孵化、人才保障、中试项目、金融资本五个维度,给予中试平台5年最高5000万元、中试项目5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给予平台服务项目以及项目使用平台双向补贴,设立50亿元规模中试平台建设基金;二是创新建立运营机制,即“‘瓦特’式人才+市场化主体+商业化运营”模式;三是创新发起联合倡议,与清华、北大、川大、电子科大、西南技术转移中心等有关方面发起共建“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

  半年来,成都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围绕首批十大方向,对外招引和对内引导一批中试平台,总投资20亿元的IGBT中试平台(一期)、总投资1亿元的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中试研发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5个中试平台陆续竣工、投运,其中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川大呼吸式捕蚊机成果进行中试熟化,该产品已正式量产并在大运会大运村投入使用;总投资12亿元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等8个中试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未来五年,中试平台将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促进产业建圈强链。

  聚焦未来产业培育,成都高新区坚持以产业生态为底座,汇聚关键核心资源,加快构建知识创造迭代活跃、领先技术加快转化、领先产品持续涌现、主导产业集群成链、城市标签级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一是聚焦顶尖人才,通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政策,依托天府实验室、高能级校地合作平台、岷山行动计划等汇聚海量“金种子”;二是聚焦成果转化,建设以成果转化为代表的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资本化,打造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和3000亿元产业基金创新资本。目前,生物芯片、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先进计算、量子科技、氢能等未来赛道正在加快布局孵化。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科学家、创新企业和投资机构联动,请问市属国有创投平台推动落实“一号工程”有哪些措施?

  作为市属国有创投平台,成都科创投集团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积极优化培育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平台,引领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创投生态。

  一是抓紧推动成都天使投资基金组建,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天使基金品牌。二是围绕建圈强链重点领域,设立若干支产业链科创基金,加大国有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投资赋能。三是建设原创成果“沿途孵化”投资平台,推动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级创新中心的项目孵化。四是围绕先进技术成果西部中心建设,加快基金投资,提升转化服务能力。五是构建产业孵化平台,联合央企和链主企业等,共同开展应用技术成果的种子投资。

  成都科创投集团成立2年来,项目投资覆盖我市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19个重点产业领域,与50余家院所形成合作。助力“科技大运”,所投企业蘑菇车联正式开启自动驾驶接驳服务,这也是大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参赛运动员和观众。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累计孵化培育一批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基本形成“研发在高校、转化在城市”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模式。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tg体育官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