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tg体育app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绿色低碳”专场
发布时间:2023-07-12 13:35:22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绿色低碳”专场。

  近年来,成都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明天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成都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7月10日至16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明天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在即,“简约、安全、精彩”“绿色、节俭、必须”分别作为本届大运会的办赛要求和办赛原则,备受社会关注。很高兴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成都协同联动赛事侧和城市侧,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自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扎实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奖项,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4%。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超2.1万家,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为66.4%。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大力推进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实施“蓉耀工程”电网补强项目,加快推进华能彭州燃机、崇州和大邑抽水蓄能、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39.9%,单位GDP能耗远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

  三是绿色建筑加快普及。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制定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364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6%。

  四是绿色交通成网成势。不断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日均客运量497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规划建设165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超大城市高峰通勤拥堵指数下降3.5%。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车保有量约51万辆(较2022年底新增9.4万辆),占汽车比例的8.2%。

  五是碳汇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建立林长制,系统推进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系统碳汇近200万吨。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

  六是绿色生活全面普及。设立每月5日绿色低碳出行日,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通勤新风尚。成立全国首个环保类联合性志愿者社会组织,累计注册志愿者约13万人。连续5年发布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推出“低碳成都100案例”,发布生态惠民新场景TOP100。

  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完善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一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着力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加快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二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出台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服务,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三是创新城市碳普惠机制。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填补了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参与平台的空白。累计推出线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变现,不断夯实超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基础。

  四是探索气候投融资路径。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印发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及认定规范,组建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加快搭建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五是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以“碳中和+”为核心,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六大研究方向,高标准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六是系统推进近零碳排放区创建。出台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验收及奖补实施细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已确定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名单。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市将坚持国际视野、战略逻辑、系统思维,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刚才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到,成都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碳惠天府”机制。请问“碳惠天府”机制深化行动进展怎样,大运会期间在引导市民低碳参与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0年3月,成都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这是我市立足生态环保、广泛惠民、政府引导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经过三年孵化建设,“碳惠天府”机制从创新提出到落地实施,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这里,我从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是坚持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引领成效凸显。公众路径方面,我们着力丰富碳积分场景,联合支付宝已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等19个线上积分场景;结合“三城三都”品牌塑造,线下推出了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皇城老妈、空港大酒店等43个低碳消费场景。项目路径方面,碳减排量开发认购不断拓展,已开发碳减排项目79个,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9万吨,使企事业单位生态建设、节能降碳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实现价值转换。

  通过强化运营推广,搭建新媒体矩阵,举办系列宣传活动,目前平台用户数已超过200万,初步形成低碳特色品牌。相关工作得到兄弟省市和权威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今年4月又成功入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二是坚持深化拓展,着力打造碳普惠新样板。为确保“碳惠天府”机制在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成效更加明显,去年底,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建设行动方案》,使机制建设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资源更丰富。

  总体思路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原则,立足现有基础成效,着力发挥政府公益平台优势,全面倡导绿色低碳行为,系统实施普惠激励,统筹开展动员推广,积极构建“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将“碳惠天府”打造为具有成都特色、全国领先、全球影响力的碳普惠新样板,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目标任务方面,我们将系统实施制度规范提升、普惠资源整合、运营能力提升等“十大行动”,计划今年新增线年后,“碳惠天府”机制成熟定型,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不断筑牢超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社会基础。

  三是坚持宣传引导,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办赛。我们积极响应大运会“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在“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了“低碳大运”专区,从今年5月起,陆续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城市文化点位展示等七项活动,并在专区准备了丰厚的普惠激励奖品。用户在完成活动后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碳积分,更能获取荣誉勋章等奖励,活跃用户还有机会赢取博物馆门票及大运惊喜礼盒,以此激发公众低碳参与热情。

  总体来说,“碳惠天府”机制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工程。我们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建共享,以实际行动为环境“减负”,为绿色“加码”,使“碳惠天府”机制真正成为造福大众的普惠项目!

  我们留意到近年来成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方面频频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想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成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

  大家知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发展潮流和趋势。当前,成都汽车产业正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战略、拥抱时代潮流,围绕“转型、升级、强链、赋能”的总体思路,加速电动化、主攻智能化、布局氢能化,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今年以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推进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新发展形势,制定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促进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鼓励加快导入新能源车型、集聚核心零部件、建设充换电设施。同时,将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纳入政策共享范围,积极为打造成渝地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做贡献。在政策引导下,目前已成功导入极氪X、沃尔沃EX90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成都造”新能源汽车走向消费市场。

  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交通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大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揭榜挂帅”三项重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万辆,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我们有信心实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0万辆,公共领域电动化率80%”的奋斗目标。

  三是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推广建设工作部署,正加速布局覆盖全市域的“车桩匹配、适度超前、快慢结合、智能精准”的充换电设施网络,切实提升广大市民充换电的便利度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14.1万个,其中居民小区充电桩9万个。到2025年,我们力争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7万个。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成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希望各界朋友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

  杜部长你好,大运会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等方面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请问成都市在践行绿色低碳办赛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

  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我们积极践行“绿色、智慧、活力、共享”办赛理念和“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大运会筹办、举办和赛后全过程,使成都大运会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办赛的践行者、助推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努力将大运会办成一场国内外有显示度tg体育app、展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绿色低碳体育盛会。下面我从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和推进赛事碳中和六个方面介绍一下情况。

  一是积极推进低碳能源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四川水电优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开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凤凰山体育公园、简阳东来印象等场馆配置地源热泵系统,双流网球场馆中心设置碲化镉发电玻璃用于路标指示。

  二是统筹低碳场馆建改用。推进场馆新建和既有场馆改造,大运会49个赛事场馆中,36个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凤凰山篮球场馆外立面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切换模式;新都香城体育中心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3000吨以上,基本满足绿化养护用水。同时各场馆按照“非必要不设置”原则控制临时设施搭建,强化场馆低碳智能运行。

  三是新能源交通服务全力保障赛时绿色出行。大运会期间共有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用于交通服务,龙泉赛区配备50台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以上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建成充电站14个,充电桩504个,全面保障赛时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建设大运会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力争赛事期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四是低碳运营强化资源再利用。大运村以“建改结合”方式全面融入成都大学,简化运动员公寓房间陈设,房间内除易耗品外95%物资为租赁,可回收再利用。大运村餐厅本地当季蔬菜类食材签约供应占比超过70%,建立智慧中央厨房,实现整体产能提升30%。配备一套日处理10吨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促进资源化利用。

  五是线上平台线下场景助力绿色低碳新体验。在“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低碳大运”专区,推出公众碳积分捐赠、赛时碳积分翻倍等活动,助力低碳大运。在大运村餐厅打造光盘行动、废旧塑料瓶兑换纪念品等场景,增强绿色低碳体验感、参与感。以竞赛场馆、文化点位为重点,在凤凰立交、天府艺术公园、金沙遗址东门等50个公交站点推出“绿动青春,低碳大运”等宣传语,积极展示城市侧绿色低碳宣传氛围。

  六是推进赛事碳中和。按照“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的低碳办赛路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委托具有联合国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赛事筹备、举办、赛后全过程碳排放量约37万吨,参照国际惯例,将由8家本土企业捐赠的国家核证碳减排量、林业碳汇和“碳惠天府”机制的碳减排量进行抵消。同时我们将参照北京冬奥会,力争赛后1个月发布《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提炼典型案例,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

  作为跳水和柔道比赛的承办赛区,请问简阳赛区是如何落实绿色低碳办赛措施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简阳赛区作为本次大运会跳水和柔道比赛的承办赛区,一直坚持“绿色、节俭、必须”的办赛原则,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简阳赛区绿色低碳办赛的相关情况。

  简阳市东来印象是本届大运会跳水和柔道的比赛场馆,总占地面积450亩,是一个多功能建筑体,包括“八馆五中心两园一家一大剧院”,场馆在设计、施工和利用方面都坚持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在场馆设计上,按照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采用回风系统、雨水回用系统、中水处理系统、智能变配电系统等多种低碳节能环保设计;在场馆施工过程中,按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优先选用绿色建材,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和地面透水铺装技术,实现建筑垃圾100%资源化处置,该项目荣获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金奖,正在申报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在场馆利用上,我们兼顾办赛和后期利用,按照“最小整改投入和最大商业价值”原则,分场馆、分区域建设装修,减少后期资金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一是供能低碳化。场馆配备了智慧场馆能源管理系统,来监测水、电、气等能源消耗,对空调、电梯、照明实施分区计量、监测、控制,经测算可节约最高25%的能源;同时通过雨水回收系统节约水资源、使用地源热泵节约能源、减少空调使用、建设夜光跑道节约光源等。二是临建低碳化。按照“非必要不设置”原则,严控临时设施搭建,对办赛过程中确实需要的临时设施,在建设上优先采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可拆卸部件或单元,实现拆除后能够再利用。三是物资低碳化。在赛事所需物资方面,赛区按照“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原则,分类别、分批次采用采购、租赁、借用、内部调剂、赞助商赞助等方式配置家具、白电等通用物资,有效节约办赛成本。四是交通低碳化。简阳城区实现公交汽车100%新能源化,巡游出租汽车新能源占比近70%,赛区优先采用新能源汽车保障赛时场馆志愿者运输;优化城市交通运行调度系统,确保公共交通协同有序,市民可通过百度地图、微信公众号以及APP“小城小易”查询全市公交车实时运行情况;城区累计投入共享单车1万辆,并在场馆周边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倡导公众优先选择公交、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赛时期间机动车出行频次。五是办公低碳化。减少办文办会,推广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减少纸质资料,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赛后,赛区将结合实际开放比赛场馆,组织一些青少年体育活动、惠民比赛及参观观摩等,开展公共开放的惠民服务。

  以上就是我对简阳赛区绿色低碳办赛的相关情况介绍,再次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9场)——“成都:城市‘里子’也出彩”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花重锦城·遇见最美成都”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当好东道主,办好大运会’各行各业迎大运”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迎大运盛会 展文明形象”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大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集中亮相”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迎大运·活力成都动起来”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乐动蓉城·与大运相约”专场

  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大运会总体筹办情况”专场

  解读《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解读《关于支持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水平开放的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7月11日(星期二)15:0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锦悦西路2号)1A101会议室,召开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绿色低碳”专场。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成都大运会城市宣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0场)——“绿色低碳”专场。

  近年来,成都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明天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成都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7月10日至16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明天是2023年全国低碳日,主题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前,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在即,“简约、安全、精彩”“绿色、节俭、必须”分别作为本届大运会的办赛要求和办赛原则,备受社会关注。很高兴借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成都协同联动赛事侧和城市侧,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关情况。

  自2017年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体系,扎实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荣获“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首届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奖项,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以产业“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3.4%。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超2.1万家,第三产业占比优化为66.4%。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大力推进减煤、控油、稳气、增电,发展新能源。实施“蓉耀工程”电网补强项目,加快推进华能彭州燃机、崇州和大邑抽水蓄能、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强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39.9%,单位GDP能耗远优于全国和四川省平均水平。

  三是绿色建筑加快普及。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制定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实施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3649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46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66%。

  四是绿色交通成网成势。不断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日均客运量497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规划建设165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超大城市高峰通勤拥堵指数下降3.5%。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车保有量约51万辆(较2022年底新增9.4万辆),占汽车比例的8.2%。

  五是碳汇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建立林长制,系统推进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系统碳汇近200万吨。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保护修复川西林盘100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4.5%。

  六是绿色生活全面普及。设立每月5日绿色低碳出行日,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通勤新风尚。成立全国首个环保类联合性志愿者社会组织,累计注册志愿者约13万人。连续5年发布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推出“低碳成都100案例”,发布生态惠民新场景TOP100。

  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完善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一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实施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以“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着力打造24个重点示范片区,加快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格局。

  二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立足“双碳”产业新赛道,出台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低碳服务,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

  三是创新城市碳普惠机制。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填补了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参与平台的空白。累计推出线万吨碳减排量实现价值变现,不断夯实超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基础。

  四是探索气候投融资路径。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印发气候投融资支持项目目录及认定规范,组建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加快搭建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五是布局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以“碳中和+”为核心,聚焦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碳中和、碳捕集与利用等六大研究方向,高标准组建天府永兴实验室,构建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六是系统推进近零碳排放区创建。出台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验收及奖补实施细则,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近零碳”实现路径,已确定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名单。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市将坚持国际视野、战略逻辑、系统思维,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刚才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到,成都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碳惠天府”机制。请问“碳惠天府”机制深化行动进展怎样,大运会期间在引导市民低碳参与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0年3月,成都在国内首创提出构建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为双路径的碳普惠机制,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这是我市立足生态环保、广泛惠民、政府引导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经过三年孵化建设,“碳惠天府”机制从创新提出到落地实施,已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这里,我从三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是坚持系统推进,绿色低碳引领成效凸显。公众路径方面,我们着力丰富碳积分场景,联合支付宝已上线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等19个线上积分场景;结合“三城三都”品牌塑造,线下推出了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皇城老妈、空港大酒店等43个低碳消费场景。项目路径方面,碳减排量开发认购不断拓展,已开发碳减排项目79个,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9万吨,使企事业单位生态建设、节能降碳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实现价值转换。

  通过强化运营推广,搭建新媒体矩阵,举办系列宣传活动,目前平台用户数已超过200万,初步形成低碳特色品牌。相关工作得到兄弟省市和权威机构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今年4月又成功入选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二是坚持深化拓展,着力打造碳普惠新样板。为确保“碳惠天府”机制在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成效更加明显,去年底,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深化“碳惠天府”机制建设行动方案》,使机制建设目标更明确、路径更清晰、资源更丰富。

  总体思路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原则,立足现有基础成效,着力发挥政府公益平台优势,全面倡导绿色低碳行为,系统实施普惠激励,统筹开展动员推广,积极构建“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城市绿色低碳生活圈,将“碳惠天府”打造为具有成都特色、全国领先、全球影响力的碳普惠新样板,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力量。

  目标任务方面,我们将系统实施制度规范提升、普惠资源整合、运营能力提升等“十大行动”,计划今年新增线年后,“碳惠天府”机制成熟定型,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不断筑牢超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社会基础。

  三是坚持宣传引导,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办赛。我们积极响应大运会“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在“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了“低碳大运”专区,从今年5月起,陆续推出知识竞答、公众碳积分捐赠、城市文化点位展示等七项活动,并在专区准备了丰厚的普惠激励奖品。用户在完成活动后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碳积分,更能获取荣誉勋章等奖励,活跃用户还有机会赢取博物馆门票及大运惊喜礼盒,以此激发公众低碳参与热情。

  总体来说,“碳惠天府”机制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示范性的重大工程。我们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建共享,以实际行动为环境“减负”,为绿色“加码”,使“碳惠天府”机制真正成为造福大众的普惠项目!

  我们留意到近年来成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方面频频发力,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想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成都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

  大家知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发展潮流和趋势。当前,成都汽车产业正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战略、拥抱时代潮流,围绕“转型、升级、强链、赋能”的总体思路,加速电动化、主攻智能化、布局氢能化,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今年以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推进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针对新发展形势,制定了《成都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关于促进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鼓励加快导入新能源车型、集聚核心零部件、建设充换电设施。同时,将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纳入政策共享范围,积极为打造成渝地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做贡献。在政策引导下,目前已成功导入极氪X、沃尔沃EX90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成都造”新能源汽车走向消费市场。

  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我们紧紧围绕全市交通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大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揭榜挂帅”三项重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1万辆,居全国城市第六、非限购城市第一。我们有信心实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80万辆,公共领域电动化率80%”的奋斗目标。

  三是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推广建设工作部署,正加速布局覆盖全市域的“车桩匹配、适度超前、快慢结合、智能精准”的充换电设施网络,切实提升广大市民充换电的便利度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电动汽车充电桩14.1万个,其中居民小区充电桩9万个。到2025年,我们力争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7万个。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成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也希望各界朋友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

  杜部长你好,大运会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等方面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请问成都市在践行绿色低碳办赛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

  感谢媒体记者的提问。我们积极践行“绿色、智慧、活力、共享”办赛理念和“绿色、节俭、必须”办赛原则,以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大运会筹办、举办和赛后全过程,使成都大运会成为实施绿色低碳办赛的践行者、助推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努力将大运会办成一场国内外有显示度、展现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效的绿色低碳体育盛会。下面我从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和推进赛事碳中和六个方面介绍一下情况。

  一是积极推进低碳能源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四川水电优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障开闭幕式、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凤凰山体育公园、简阳东来印象等场馆配置地源热泵系统,双流网球场馆中心设置碲化镉发电玻璃用于路标指示。

  二是统筹低碳场馆建改用。推进场馆新建和既有场馆改造,大运会49个赛事场馆中,36个场馆为既有建筑改造升级,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凤凰山篮球场馆外立面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切换模式;新都香城体育中心雨水回收系统年节水3000吨以上,基本满足绿化养护用水。同时各场馆按照“非必要不设置”原则控制临时设施搭建,强化场馆低碳智能运行。

  三是新能源交通服务全力保障赛时绿色出行。大运会期间共有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用于交通服务,龙泉赛区配备50台氢燃料车用于赛事保障。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以上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建成充电站14个,充电桩504个,全面保障赛时新能源车充电需求。建设大运会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力争赛事期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四是低碳运营强化资源再利用。大运村以“建改结合”方式全面融入成都大学,简化运动员公寓房间陈设,房间内除易耗品外95%物资为租赁,可回收再利用。大运村餐厅本地当季蔬菜类食材签约供应占比超过70%,建立智慧中央厨房,实现整体产能提升30%。配备一套日处理10吨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促进资源化利用。

  五是线上平台线下场景助力绿色低碳新体验。在“碳惠天府”平台增设“低碳大运”专区,推出公众碳积分捐赠、赛时碳积分翻倍等活动,助力低碳大运。在大运村餐厅打造光盘行动、废旧塑料瓶兑换纪念品等场景,增强绿色低碳体验感、参与感。以竞赛场馆、文化点位为重点,在凤凰立交、天府艺术公园、金沙遗址东门等50个公交站点推出“绿动青春,低碳大运”等宣传语,积极展示城市侧绿色低碳宣传氛围。

  六是推进赛事碳中和。按照“源头减碳、过程管控、末端中和”的低碳办赛路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委托具有联合国指定经营实体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初步核算,大运会在全面落实源头减排措施后,将实现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赛事筹备、举办、赛后全过程碳排放量约37万吨,参照国际惯例,将由8家本土企业捐赠的国家核证碳减排量、林业碳汇和“碳惠天府”机制的碳减排量进行抵消。同时我们将参照北京冬奥会,力争赛后1个月发布《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报告》,提炼典型案例,形成大运会绿色低碳实践遗产。

  作为跳水和柔道比赛的承办赛区,请问简阳赛区是如何落实绿色低碳办赛措施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简阳赛区作为本次大运会跳水和柔道比赛的承办赛区,一直坚持“绿色、节俭、必须”的办赛原则,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简阳赛区绿色低碳办赛的相关情况。

  简阳市东来印象是本届大运会跳水和柔道的比赛场馆,总占地面积450亩,是一个多功能建筑体,包括“八馆五中心两园一家一大剧院”,场馆在设计、施工和利用方面都坚持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在场馆设计上,按照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采用回风系统、雨水回用系统、中水处理系统、智能变配电系统等多种低碳节能环保设计;在场馆施工过程中,按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优先选用绿色建材,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和地面透水铺装技术,实现建筑垃圾100%资源化处置,该项目荣获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金奖,正在申报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在场馆利用上,我们兼顾办赛和后期利用,按照“最小整改投入和最大商业价值”原则,分场馆、分区域建设装修,减少后期资金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一是供能低碳化。场馆配备了智慧场馆能源管理系统,来监测水、电、气等能源消耗,对空调、电梯、照明实施分区计量、监测、控制,经测算可节约最高25%的能源;同时通过雨水回收系统节约水资源、使用地源热泵节约能源、减少空调使用、建设夜光跑道节约光源等。二是临建低碳化。按照“非必要不设置”原则,严控临时设施搭建,对办赛过程中确实需要的临时设施,在建设上优先采用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可拆卸部件或单元,实现拆除后能够再利用。三是物资低碳化。在赛事所需物资方面,赛区按照“能借不租、能租不买”原则,分类别、分批次采用采购、租赁、借用、内部调剂、赞助商赞助等方式配置家具、白电等通用物资,有效节约办赛成本。四是交通低碳化。简阳城区实现公交汽车100%新能源化,巡游出租汽车新能源占比近70%,赛区优先采用新能源汽车保障赛时场馆志愿者运输;优化城市交通运行调度系统,确保公共交通协同有序,市民可通过百度地图、微信公众号以及APP“小城小易”查询全市公交车实时运行情况;城区累计投入共享单车1万辆,并在场馆周边设置共享单车停放区。倡导公众优先选择公交、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赛时期间机动车出行频次。五是办公低碳化。减少办文办会,推广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减少纸质资料,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赛后,赛区将结合实际开放比赛场馆,组织一些青少年体育活动、惠民比赛及参观观摩等,开展公共开放的惠民服务。

  以上就是我对简阳赛区绿色低碳办赛的相关情况介绍,再次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各位发言人的回答,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tg体育下载tg体育下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