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tg体育官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新发布: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和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24-01-25 05:42:2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 、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传播现象的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闻学分别在德国和美国的大学作为一门学科讲授。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则首先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世界各地普遍接受。我国新闻学科创建的起点是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传播学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1997年,我国新闻学和传播学组合成一个一级学科,称为“新闻传播学”。

  在信息全球化和传播技术急遽发展背景下,新闻传播渗透到生活几乎所有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外部的感知,改变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因而,本学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伴随着大量传播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新闻传播学原有的内涵、外延,以及学科建设面临较大的调整;同时,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目标、方式方法也面临着适应新形势的调整。

  tg体育下载

  根据现有迹象判断,本学科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主要趋势:第一,重新理解和认识新闻、传播、媒介等概念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由此将导致整个学科发生新的多方面的变化;第二,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将不再以媒介作为划分的唯一依据,而是以传播内容或其他新的尺度作为依据重新规划专业类别,改造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媒体融合或多媒体传播的需要;第三,以全球传播的视野,全面深入研究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实践、体制与观念,提出一些既适合中国本土传播特点,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与传播理论概念和假设,将是未来五到十年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

  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类型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活动展开的,近些年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新闻、智能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学科的理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作为人的存在的传播与交往,包括交往与人的本性,交往沟通与人的主体性,传播、交往与人的日常存在等等;第二,作为关系的交往和传播,比如传播手段变迁与社会关系的呈现,传播和交往政治及其关系,人们的生存空间与传播,传播与经济、贸易的关系等等;第三,侧重于传播对于社会的功能,或者侧重于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包括内容、手段、制作、生产机制、政策制度以及受众、效果等;或者视新闻传播为社会文化现象,着力于叙述结构、符号及其表达,揭示其意义价值、现实建构与权力关系。

  本学科的知识基础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兼容并包。

  本学科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与政治学tg体育官方、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众多学科互有交叉。本学科主要包括以下7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广播电视与融媒体、智能传播、国际传播、广告与传媒经济。

  新闻学是以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新闻观、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实务、新闻伦理与法规等。新闻观着重建构新闻发展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史着重考察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演变规律。新闻理论着重阐发与新闻活动相关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解释新闻业的运作机理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交互关系,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新闻实务着重研究从事新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业务技能和操作方法。新闻伦理与法规研究着重探讨新闻活动相关的道德伦理原则、标准和评价,以及政策、法规、制度等规治内容及其适用。

  新闻学聚焦新闻活动的文本、传播、媒介、观念、价值、制度、技术、伦理和法规等新闻实践的全要素、全过程,其核心关切在于: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以体系化的信息传播为取向的实践活动,如何通过影响人的个体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促进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新闻传播体系自身的进化;如何通过新闻信息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及相关技术、渠道和平台体系建设,促进国家、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

  一般认为,传播学是以人类信息沟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作为一个学科,传播学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后被推广至世界各地,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传播学主要关注人类的信息交流行为,关注人的信息交流行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传播媒介对于人类传播行为的影响,关注传播技术对于人的传播行为、社会建构的作用。

  本学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传播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第四,传播实务研究,主要包括传播实践领域实务操作、一线经验、运营管理等;诸如,涉及政治传播、组织传播、环境传播、战略传播、城市传播、健康传播、科学传播等领域的传播实务研究;第五,传播技术研究,主要关注传播技术对人类传播行为的影响,包括对传播实践、媒介生产、社会构建的影响等。

  一般认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是公众针对特定事件、议题和时势形成的公开表达的意见集合。舆论反映社会心理,影响公共决策,形塑社会历史发展的意见气候,参与政治和社会建构。舆论现象古已有之,大众传媒时代进一步增强了舆论的力量。伴随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的到来,舆论的形成、演进和影响机制变得更加复杂,成为事关社会发展、治国理政和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舆论学是新闻学、传播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同时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是学科交叉的产物。舆论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第一,舆论学基本原理;第二,舆论实践,如舆论的主体、客体、内容、渠道等构成要素,舆论的发生与演进机制,舆论的效能与影响;第三,舆论史,如舆论发展史、舆论观念史或思想史、舆论制度史等;第四,舆论与治理的关系,如舆论自身的发展与治理问题,舆论与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关系。鉴于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积极建构中国舆论学自主知识体系,培育舆论学学科、学术和线.广播电视与融媒体

  广播和电视是人类进入电子媒介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是数字时代的基础性传播符号载体,是智能融合传播时代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媒介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播电视研究已经形成独特的研究问题、范畴、概念、体系和理论,形成了涵盖广播电视历史、理论、实务等较为齐备的知识系统,成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音像传播为主要特征的广播电视与以文字图片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报刊均朝着融媒体的方向发展,融媒体研究遂成为新闻传播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领域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聚焦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新发展、新路径、新趋势,在推动构建现代化全媒体传播过程中,着眼于现代广电公共服务、国际传播与产业发展,增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未来电视”发展重要战略为引领,围绕体验沉浸化、应用全景化、功能智慧化与服务协同化等主要方面展开研究,为推动深化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可靠的人才保障;第二,融媒体研究,服务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扎根媒介研究、数字文化学、网络传播学等前沿理论领域,聚焦信息传播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理论共建与实践范式,探寻广播、电视和报纸、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规律,以跨学科的方法推进新型融媒生态、产业模式、多屏平台、内容生产、受众形态与媒介素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培养面向未来、创新多元,能服务智能融媒体、跨媒介运营等领域研究与实务工作的高端学术型人才为任。

  智能传播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新型传播方式。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智能传播是新兴的、富有生命力的文理工交叉的学术研究领域,重点关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应用及其社会、政治、法律和伦理诸方面的后果。较之于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智能传播研究在方法上拥有自身特色,倾向于采用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情感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具有显著计算特征的智能数据分析方法,带有明显的跨学科色彩。

  本学科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第一,智能新闻业研究,主要关注智能技术对新闻传播实践的塑造,当前研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生产、分发、消费等环节的应用和影响;第二,智能商业传播研究,主要关注智能技术在广告、营销、公共关系等领域的应用及其效果;第三,人机传播研究,主要关注具有一定自主性和意向性的智能机器的传播特性及其与人类的互动、协同和共生;第四,智能传播的伦理与治理研究,主要关注智能传播活动产生的算法权力、风险、伦理、责任及治理等议题。

  以政府、组织、个人之间的跨国信息交流沟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分支领域,尤以民族-国家格局内通过传媒超越国家界限的信息传播为研究重点。国际传播的研究发展缘起于现代通信技术驱动的跨国传播,以及美国社会科学家对战争宣传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更多的指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传播研究主要分为三个研究方向:第一,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比较传播学、现代化与发展传播学、批判理论,研究国际传播秩序的形成与变化,以及各传播主体的国际传播规则、模式、渠道等,反思国际传播中的权力关系;第二,国际传播能力、国际传播效能与国际传播关系研究,包括宣传与劝服技巧,国际信息流,传播技术对全球经济、外交政策和国家主权的影响等;第三,不同传播主体间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关注不同文化主体如何在文化的多样性和交互性中实现对线.广告与传媒经济

  广告是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传媒进行的有关特定信息的传播活动。对该传播活动的研究形成了新闻传播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传媒经济是关于各类传媒的经济属性、传媒的产品形态、传媒生态和传媒产业运行规律的专门知识体系,形成了新闻传播学的另一个研究领域。从历史发展来看,传媒经济与广告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孪生关系,故而在学理上两个研究领域多有交叉。两个研究领域共同的学科基础是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

  广告与传媒经济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等;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以及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等;第三,品牌传播,研究围绕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的方式和方法等;第四,传媒经济理论,研究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与政府规制等;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经过规范的学术训练,成为熟悉新闻传播实践、具备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独立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专业人才。具体包括:第一,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第二,对于新闻传播的知识有较为系统的掌握和透彻理解,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新闻实践工作;第三,对于本专业、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的掌握;第四,掌握学术方法论的基础知识,能够根据具体选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第五,对于学术、学术研究、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第六,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厚实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熟悉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某一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具体包括:第一,在已有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上,对于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重要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历史脉络,有透彻了解和把握;第二,有敏锐的思辨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第三,对某一研究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和独特理解,能够做出创新性知识贡献;第四,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其门径,具备开拓新领域的能力;第五,忠诚学术,淡泊名利,治学严谨,勤勉进取。

  社会学、心理学、文学、法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政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

  3.其他各种社会信息传播(诸如广告、公共关系、各种数字化传播途径和平台)活动的原理和表达(制作)技术。

  各类社会信息传播的原理建立在一般传播学理的基础之上,而一般信息传播的基本学理,为各种职业和非职业的信息传播提供了认识自身特点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基础,是本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

  信息传播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和活动领域,因而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掌握的基本知识,需要在一定深度基础上适当要求知识的广度,凡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学科知识,都需要知悉。这方面主要涉及逻辑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大众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常识。

  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本学科硕士生要有比较扎实的新闻传播史、一般传播学理论、新闻理论、公共关系理论、广告理论、数字传播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学科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本学科硕士生要具备:关于事实、娱乐、评论等的叙事知识与技巧;关于叙述材料的编辑(制作)、广告设计、公关策划等涉及信息传播的创意知识。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学科硕士生要能够掌握一般的实证研究(量化分析、质化分析)方法和人文-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具备较为扎实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和认知逻辑知识。

  第一,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精神,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兴趣,求真务实,善于全面思考问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

  tg体育下载

  第三,具备在第一时间运用新闻传播学学理对新发生的事件、问题、现象做出合理且有说服力解释的能力。

  第二,遵循学术规范,合理运用他人研究成果,不抄袭;尊重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不在论文中诽谤或侮辱他人;规范引证。

  第二,除了具备通过传统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外,还需具备通过数字媒体的各种途径,有效、快速查阅资料的能力;能够知晓如何全面、有效地找资料、找专家,知道哪些路径较为简便且收效更好、更快。

  第三,具备基本的学术判断能力,面对具体的研究话题,能够借鉴他人的思路和研究框架,知道采用哪些方法进行研究。

  tg体育下载

  第三,能够通过科学的论证,自圆其说地证明或证伪某个观点,论证方法符合逻辑,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应用研究方面,能够提出可操作的、有一定学术理论支撑的措施或建议,不使用套线.实践能力

  第一,知悉本学科国内的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初步掌握本学科在国际层面的学术研究动态。

  第二,能够较为熟练使用一种外语与国外学者进行一般交流,能够阅读本学科一般性的外文文献,参与学术会议的讨论。

  第二,论文的切入口要小,原则上不能以全中国、全世界(即使某一方面的全中国、全世界)作为选题的起点。

  第三,论文必须有关于选题的文献检索,检索要追溯到选题的起点文献;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论述选定选题的学术意义。

  第四,论文必须以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且在文中体现出运用了自己所选择的学术理论。论据要可靠、充分、前后一致。不能无论据地主观得出结论或不证自明。不能把教科书关于某一理论的介绍文字直接作为学术理论的论据;不能以经验总结、工作报告和随笔杂感替代学术论述;不能以文艺作品作为论据来证明或证伪真实社会中的传播现象。

  第五,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原则上只能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不能将生活中的大白话充当学术概念。除了语文考证,不能将普通字典、词典、网络百科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

  第六,选择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实证研究,也可以是人文-哲学-历史的研究方法。要以可靠、有效作为标准,来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第七,除了少数涉及中国古代的选题,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文中要体现确实参考了某些外文文献。

  第八,引文和注释要符合学术写作要求的规定,引证全面,不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第一,选题或问题的提出,对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发展有所启示;或通过科学论证而获得的新认识、新结论,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研究方法,对本学科某一方面发展有所启示。

  第二,论文的论证部分能够成为论文的主体。只叙述问题或情况,提不出问题,没有核心观点,没有论证成分的文章(教材章节、领导报告、宣传文章、工作总结、新闻通讯等),不能视为合格的学位论文。

  第三,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可靠,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符合规范,研究的数据、论据客观、可靠、前后一致。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本学科的博士生应该具备比较广博而厚实的知识储备,大致包括下述三方面的内容:

  2.具有厚实的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知识。具体是指掌握新闻传播学科领域的新闻学、传播学等分支学科的核心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国际国内研究前沿动态,深入了解新闻传播实务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国内外媒介发展状况,形成关于该学科较为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

  3.具有必需的现代传媒实践的基本知识。具体是指对于新闻传播现实变化有相当的敏感性,十分了解现代传媒技术的一般原理及发展趋势,对于传播科技给传媒业带来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和判断。

  第一,尊崇“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的精神,具有求真务实的学术品格,以潜心研究创造知识为目的。

  第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本领域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前沿,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并具有自主创新意识。

  第三,了解不同的研究取向,掌握各类研究方法,遵守研究规范,能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并运用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第四,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有一定的参与大型科研课题的研究经验,有能力独立开展并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遵守学术道德是专业科研人员所必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应该做到:

  第一,遵守学术的社会规范,不泄露国家机密,不危害国家利益;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搞人身攻击,不侮辱或诽谤他人,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等。

  第三,坚守学术诚信,不杜撰,不夸大其词;不溢美,不隐讳;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第四,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持有公共立场、公益之心和贡献人类的自觉意识,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类信息)传播的各种现象,是一门要求基础理论与社会应用密切结合的学科,因而,该学科的博士生不仅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能够敏锐、便捷而高效率地获取各种新知识。为此,应该做到:

  第二,正确使用各类网络科研数据库系统和搜索引擎,掌握丰富的中外研究文献。

  第三,深入社会实践,对信息传播活动和大众传媒、“自传媒”运行状况始终保持敏锐观察,有能力通过专项调研了解各方面的最新情况。

  第六,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能够掌握国际学术研究传统和研究前沿。

  博士生应当持有公正的学术立场、学术价值取向,并具备敏锐的学术判断力,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结合文献研究,对本研究领域内的研究问题、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予以合理取舍,同时能够对本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做出自己的独立评价。

  科研能力是博士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应当能够提出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问题,并且有能力运用恰当的思辨或实证研究方法,对先前预设的理论假设予以证实或证伪,得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结论。研究成果或者能够填补此前研究的空白,或者能够矫正或深化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或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或者能够有效地指导传播实践活动。

  博士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能够增进知识的生产和积累。就新闻传播学科而言,学术创新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闻传播领域事实、数据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新发现;第二,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有新的运用或修订;第三,新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假设的提出和证实。

  鉴于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对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所要求的不限于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能力,还要具备熟练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清晰地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能力。而且,在学术或知识全球化背景下,博士生还必须具备运用外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不同于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除了上述五种能力之外,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还应熟悉新闻传播生产和操作的流程,对于新闻传播实践的变化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使理论和传播实践经验相互参照,从而有效地夯实并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具有理论视野,致力于解决重要问题,能够展示新的思维或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或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较高层次的学术成果,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要有相当的学术积累,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好充分的文献搜集和研究,了解原有研究的基本面貌、成果及其理论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问题提出及其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引文规范。首先要求所引文献的经典、权威。譬如,论文中的核心概念,不能以字典、词典为依据,而要援引权威学术论著的界定和阐释。不能引用经验总结、政治报告或随笔杂感等非学术成果作为论据。其次,必须严格区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前者要原文照录并标注引号,后者则要在相应注释中以“参见”方式标明。力戒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摘引”、出于非学术目的的“赘引”、有意无意的“漏引”及编写式的“滥引”。

  第二,注释规范。同引文规范密切相关的是注释规范。首先,注释信息必须完整、准确,原则上使用原典,以便给后续研究者查阅相关文献带来便利。其次,不能伪引伪注,即将转引标注为直接引用,将来自译著的引文标注为来自原著。

  第三,方法规范。必须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了解其产生的特定语境,了解其所具有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不能没有根据地把局部轻率地推及整体。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正确选择研究方法,规范地运用研究方法,科学处理研究方法和经验性材料之间的关系。

  第四,语言规范。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力戒行政思维,避免使用宣传话语、文学话语以及其他非学术语言的表述。准确使用词汇,不追求线.成果创新性要求

  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论文所具有的创新性,分别体现在论文的理论创新、材料创新、方法创新三个方面:

  在理论上,要能够提出新的(或修正)新闻传播学观点或理论假设,而不能是学科内一般常识的概括。

  在材料上,必须重视恰当和科学地搜集途径和方法,能够发现并提供新的事实材料或文献资料,或者能够对原有的材料做出新的解读,呈现新的意义。

  在方法上,要能够根据自己所研究的问题,综合运用、灵活掌握,对于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必须谨慎,并做足够的考量和必要而又合适的修正,以便更为有效地证实或证伪有关论域所预设的学术理论和观点。

  新兴媒介技术为人类传播活动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是研究生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与时代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1年首次设立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等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高质量、大规模、高层次、多类别、优布局的大发展时期。

  过去十年,全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全国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共216个,相较于2010年,增加了168个。专业学位授权单位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部分授权单位根据自身需要和特色增设新媒体方向、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健康传播方向等。部分院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取消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只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发展顺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改革步伐,在培养方案制定、基地建设、案例库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与时俱进,推进改革,使之契合时代需要。2020年8月,教指委组织修订了《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学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创新型、应用型、融合型人才,为专业学位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在基地建设方面,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示范性培养基地”三个层次开展建设,通过评选优秀联合培养基地,形成品牌示范效应,促进产学研互动;在案例库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与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共建合作;同时,通过定期组织举办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形式,推进案例库建设,促进案例教学的优化、创新;在教材建设方面,授权相关新闻传播院校组织编写五门核心课程;在学位论文要求方面,教指委组织研究制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实践成果)基本要求》,对论文选题、内容以及形式等进行规范,细化调查报告、案例研究、专业作品等多元化形式的学位论文要求。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抓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任务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在媒体融合、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网络强国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地方区域发展等领域,为国家和行业输入更多高层次、应用型、融合型人才。以应用知识和能力提高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和方法的创新型、应用型、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范围广泛,就业层次多元,涵盖各类主流媒体、各级党委政府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机构媒体、互联网平台等领域,其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重视产教融合,鼓励办学单位与业界开展多种形式产教融合共建合作。办学单位应有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具备业界实践经历;注重邀请业界专家担任专任教师参与学生指导。重视课程体系的实践导向,结合新闻传播业界实践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邀请业界专家走进课堂,开展实践讲座、课程讲授或实训指导;注重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业界调研、实习实践。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机构培养具有扎实的全媒体采编业务能力与行业洞察力的新闻生产与运营管理人才;面向党政宣传部门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复合知识结构的行业管理人才、政策研究人才;面向各类企业组织的宣传推广、广告营销、公共关系、咨询策划等业务,培养具有创新创意思维、深度分析能力、策划咨询能力、整合传播能力、市场运营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与市场研究人才;面向新媒体产业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与新媒体开发运用能力,在新媒体内容制作与运营方面具有前瞻视野、敏捷思维、勇于开拓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面向我国国际传播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及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传播人才。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应当具有从事新闻传播事业应有的政治素质、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团队协作意识;具备优秀的批判思维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跨学科发展能力;具备优秀的新闻传播的判断力、实践力与管理能力,具备参与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熟谙新闻传播的基本政策,坚守基本的专业伦理。主要包括以下诸项要求:

  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新闻传播实践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把笔端和镜头多聚焦人民群众,多报道和传播人民群众的奋斗故事和火热生活,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

  心系“国之大者”,将国家情怀和专业理想结合,培养“四向四做”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加强媒体深度融合时代专业能力培养。

  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正确运用专业工具和方法,具备胜任新闻与传播职业的专业技能。

  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能系统、全面思考问题并结合实际合理解决问题。

  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能够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内涵;具备较强的职业敏感性,能及时、准确运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理论知识对新发生的现象、事件、问题作出合理、有说服力的解释。

  具备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应对、妥善处理多种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

  坚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报道的基本原则。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活动须实地采访、现场观察,对新闻事实反复求证、多方核实,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全局全貌,洞察规律本质,确保新闻报道全面客观公正。

  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度,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顺应全媒体发展要求,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遵守学术道德。讲求学术诚信,养成学术道德的自觉性;严禁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腐败保持“零容忍”态度;合理使用和引用他人成果,禁止提供虚假学术信息,禁止剽窃、抄袭、侵占、篡改他人学术成果;尊重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在学术研究中不诽谤或侮辱他人。

  遵循学术规范。严格恪守各种学术研究准则,注意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做到引证规范、标注合适;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做出明确而又准确的表述;鼓励学术创新,维护学术自由。

  敬畏真理,热爱学术。树立追求学术的理想;勇于探索真理,敢于追究事实的本质和真相;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的学术荣誉;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

  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具备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文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常识。掌握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各类学科知识,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国国情、社会文化、行业、政策方面的知识。

  (1)学科专业知识。牢固掌握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论、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理论、视听传播理论、广告理论、出版理论、数字传播理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传播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熟练掌握采、写、编、评、摄及广告设计、公关策划与执行等实务知识与技术。

  (2)研究分析方法。能够掌握常规质化分析的方法,以及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量化分析方法。

  (3)专业领域知识。能较为全面、系统掌握法律、财经、大数据、或相关专业领域知识,有助于提升所涉及行业领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管理沟通知识。熟练掌握媒介经营与管理、沟通表达、公众礼仪等相关知识与技能。

  (5)新闻传播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能够较好地掌握新闻传播实践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1.全媒体新闻生产实务训练,开展面向全媒体的新闻内容生产,包括掌握消息、评论、通讯、专题和融媒体新闻(或融合新闻)等的采、写、编、评、摄专题等的实践业务;掌握新闻稿件的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发布,熟悉产制融合报道;掌握视听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掌握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掌握数据挖掘、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制作,善于开展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形式新颖的应用创新。通过这些实践,使学生拥有应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意识、产制能力和报道技巧。

  2.创意设计与传播实务训练,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意内容生产与传播,包括掌握创新思维的技巧和艺术传播的规律,掌握创意内容的表达和设计制作,掌握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流通。通过这些实践,使学生兼具艺术素养、策划意识、制作技能和传播能力。

  3.媒介传播与推广实务训练,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实践,包括资本运营、品牌运营、战略运营、产品运营及精准营销等,参加市场调研、数据分析、营销决策、媒介推广、广告宣传、公关执行、渠道拓展等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用户调研能力、运营策划能力和传播推广能力。

  4.媒介经营与管理实践训练,开展面向新媒体的战略决策、企业经营与管理、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相关行业政策,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规律与方法,具备应对媒介市场和驾驭媒介市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1.知识获取能力。具备宽阔的专业视野,具有跨学科、跨界学习能力;熟悉新闻与传播专业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及研究热点,具备熟练使用多种文献检索工具快速查索资料与选题查新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国外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外文期刊及相关文献;具备设计、构建自己知识框架与学习方案的能力,能够使用数字媒体、电子信息资源及其他便捷渠道开展自我学习与“充电”的能力;具备知识识别、判断及个人知识管理的能力;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学习,能整合多源异构的知识资源并形成自身知识结构。

  2.研究分析能力。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具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的能力,能够敏锐发现新闻传播实践中有价值的热点问题及研究选题,具备从问题中提炼研究命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研究能力,能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有新意的研究选题;具有良好的专业文献分析能力;具有较好的专业调研能力、严谨的逻辑思考与系统分析能力,能够合理地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思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论证,合理地证明或证伪某个观点,论证方法符合逻辑和专业规范;能够提出具有可行性、并有理论支撑的对策建议,并有所创新。

  3.专业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和表现方式表达事实、观点和呈现创意的能力;既有宽口径的复合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能在某些领域或某些方面拥有较好的专业特长;掌握数字化专业实践的技能,具备一定的跨媒介叙事能力和数据分析、表达、呈现能力;对新闻舆论有良好的专业判断、分析以及实践能力;与新闻传播业界有良好的互动沟通能力,且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较为熟练使用一种外语进行业务交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带领一个团队高效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有效地整合tg体育官方、协调各种资源服务于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作为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论文的撰写,培养该专业研究生综合运用新闻传播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训练独立调查、研究、撰述、制作以及设计的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1)选题应着眼于行业、专业范围的前沿、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应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用价值,应满足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证伪性的原则。

  (2)选题范围可涉及新闻实务、广播影视、网络新媒体、广告、传媒经营管理、文化产业、国际传播、新闻伦理与法规等领域,注重专业性。

  (3)选题应体现问题意识,关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现象及发展趋向,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真问题”。选题立场正确,研究问题大小适中,忌空泛,且有可行性。

  (4)选题应当进行查新,对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梳理和综述,撰写开题报告,并进行专家论证。专家组原则上应当由学界和业界人士共同组成。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可选择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专业作品创作论文形式。

  (2)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做到选题与资料规范、引用与注释规范、成果呈现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位论文文字正确,语言通顺,数据可靠,表述清晰,引述准确,格式严谨,参考文献列举恰当,图、表、公式、单位等符合规范要求,力避剽窃、抬高、贬低、曲解或淡化他人学术观点。

  (3)学位论文的书写格式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中英文标题、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目录、选题的依据与意义、相关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正文部分、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数学证明、原始数据、发表论文等)、作者致谢、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

  (4)论文的核心概念界定要严谨、明确,引用的概念只能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不能把普通字典、词典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

  (5)论文参考文献应与论文的内容相关,应当是真正对论文的写作起到支持作用的文献,原则上,这些文献要能在论文中得以体现;必须要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一般至少三分之一)。

  (1)学位论文应当在充分掌握本选题相关研究成果及原始材料的基础上,有一定深度与价值的见解。论文要能有一定的创新性,或通过科学的论证而获得的新认识或新结论,或分析角度、研究方法能够对本专业有所启示。

  (2)学位论文的基本理论依据或前提要可靠,必须以科学、公认的理论或真实、客观的事实为支撑。论据要充分、前后一致,不能无论据地主观得出结论或不证自明,不能把随笔杂感、经验总结、工作报告作为学术理论,不能把文艺作品作为论据来证明或证伪真实社会中的传播现象。

  (3)学位论文的论证部分是论文的主体与核心,要科学、系统、合理、自洽,不能只叙述问题或情况而没有核心观点或论证;不能把教材章节、领导报告、宣传文章、工作总结、新闻通讯等作为论文核心主体内容。

  (4)学位论文应能反映出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同时展示作者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与业务技能。

TOP